病机

  病机,即疾病发生、发展、变化的机理,包括病性、病位、病势、病传及预后等。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,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、规律性的认识,清晰分辨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,也是进行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的重要前提。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,病机研究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。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、发展和变化的机理,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。

  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,是临床治疗的前提和依据,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。“病机”首见于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谨候气宜,无失病机”“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”。该篇提出病机的重要性,并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,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,被后世称为“病机十九条”,奠定了病机的理论基础,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东汉·张机(字仲景)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注重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结合,《伤寒论》《内经》外感热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,精辟地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;《金匮要略》则对脏腑、气血、阴阳等病机进行了系统、深入的论述,并探讨了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证的脏腑经络病机理论。隋·巢元方的《诸病源候论》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,内容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等各科疾病,对外邪侵袭途径、发病条件、病理过程和转归,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。唐·王冰注释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,提出“寒之不寒,责其无水;热之不热,责其无火”以及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;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等点,即是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,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。宋·钱乙著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首次对儿科病机进行了全面阐述,归纳了小儿“脏腑柔弱”“易虚易实”“易寒易热”的病机特点。金元四大家在病机理论上各树一帜,刘完素充实火热病机;张从正强调邪气致病病机;李杲确立脾胃病“内伤热中”的病机理论;朱震亨对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及“六郁”病机进行阐发。明清时期,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,用来阐明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,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。清·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完善瘀血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;唐宗海《血证论》有“脏腑病机论”专篇,对血证与脏腑病机做出突出贡献。历代医家对中医病机理论的传承和创新,促进了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的发展。近几十年来,随着对于现代疾病谱的认识不断深入,各种新的病机理论不断涌现,如脉络病机说、卫气营血病机的热毒说、痰瘀同源说、瘀毒病机说、体质病机说等,以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。

  中医病机理论的主要特点,是从整体观、辩证观和恒动观来认识和研究疾病发生、发展、变化的机理。病机理论的整体观,一是注重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,通过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传变规律;二是注重疾病发生、发展及患病机体与自然、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,形成中医病机理论的指导思想。病机理论的辩证观,将病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起来,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传变过程中,既注重五行相克乘侮等一般规律的研究,也注重某些“不以次相传”的特殊情况的认识,形成中医病机理论的逻辑思维。病机理论的恒动观,是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,视其进退,察其吉凶,及时、动态地辨析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传变,形成临床实践全过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。这种强调立足于整体,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变化过程,并注意疾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,是中医病机学说的整体观、辩证观和恒动观的体现。